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讲座

合唱的魅力

编辑:【海南省合唱协会】 更新时间:【2015.04.09】 浏览次数:【18294】

合唱的魅力

一、关于合唱

    ◆合唱是一门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形式。(合唱:多人、多声部在演唱中以享受声部之间的变化配合为乐趣的游戏!)
    ◆合唱与独唱的区别:①合唱乐趣点向内,独唱乐趣点向外。②合唱要求音准平直,独唱可以波动。③合唱追求共性、合作,独唱追求个性张扬。


    ◆合唱的产生与发展
    合唱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十世纪古希腊时期,出土文物证实这个时期古希腊的雅典人,就已经唱着《酒神赞歌》的合唱了,后来《酒神赞歌》直接演变成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中的合唱,起着烘托剧情,解释剧情的作用。经过中世纪基督教《格里高利圣咏》合唱,到它的“摇篮”是当时有巨大势力的宗教--罗马天主教。在公元四、五百年时,罗马的许多僧侣们都从事音乐的创作和研究,他们创建了圣咏活动,随着欧洲音乐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声学的不断完善,使歌唱从单声部向多声部发展,形成、产生了一种大家最熟悉的艺术门类---合唱。


二、合唱艺术的特点

“从心灵出发,必将到达彼心深处”

    这是乐圣贝多芬对于合唱艺术的精炼概括。作为一门“通码艺术”,合唱突破了国界、语言、种族和年龄的界限,模糊了专业和业余的界限,创造了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形式.

    合唱是通码艺术、全民艺术

    合唱是一门“通码艺术”,以跨越种族、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特殊魅力把全世界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连接到一起,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唯一能全民参与的音乐艺术形式。合唱中也蕴藏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受其滋养,并反哺给国民丰富多样的精神满足与享受。合唱属于大众,属于全人类。

    ◆合唱是塑造精神的心灵鸡汤
    合唱还具有塑造精神世界、进而改变社会的魔力。著名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问题多多的桀骜少年遭受贫困等问题的多重打击,却因为合唱的魅力而拥有了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成长为人格健全的栋梁之才。法国有评论家这样赞美这部电影:“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成为了本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促发了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数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优秀文化的传承纽带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曾参加过合唱。我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合唱艺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歌》、《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荡起双桨》、《大海啊,故乡》、《复兴之路》等优秀合唱歌曲是中国在不同年代的时代精神的反映,对于建设共和国的精神家园起到了潜移默化但绝对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合唱艺术与健康养生

    现阶段中老年朋友的特点与特质,中年朋友:可以概括为“闹心的年龄段”。老年朋友:他们是时间的富翁、但精神属于第三世界。

    合唱—中老年朋友的健康秘方

    建立自信:面对大众、穿着得体、站在舞台、尽情歌唱,一定是充满快乐和自信的。

    丰富情感:合唱以听觉为主,听觉艺术对心灵深处的“撞击”要比视觉等艺术形式更深刻、更生动。通过演唱风格各异的合唱作品使人情感丰富、细腻,表达思想更准确,更容易与人沟通,情商会逐步提高。
    塑造性格:合唱是群体艺术,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在指挥的统筹下、在合适的艺术范围及有限的表演空间完成作品。要求大家互相倾听、互相鼓励、互相约束、遵“章”守“法”、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相互包容。要求音和、声和,更重要的是心和。因此,合唱对塑造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健康身体:合唱要求全身心投入,从外在形体到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听觉器官、视觉器官等协调活动,投入情感,加强血液循环,有益身体健康。


    美丽自己:自信是美丽的根本,尽情歌唱、绽放自己,合唱的女人最美丽,合唱的男人最帅气。
    宽容他人:合唱队里只有我们而没有我,不能以我为中心,无论职位高低、贫富差距等一律归零,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角色互换……,以致理解、宽容、包容他人。
    巩固家庭:通过合唱,一个健康、自信、美丽、宽容、热情的女人重新出现在家庭中!一个健康、帅气、稳健、睿智、挺拔、宽容、浪漫的男人重新“当家做主”,家庭肯定和谐。
    唱响中国:通过合唱,一群健康、自信、睿智的中老年朋友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担当文化使者,唱响中国、唱响世界……。
    有了健康秘方,才有可能做到:
    “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节省医药费、有益全社会”。(李岚清)
    歌唱能养生(周小燕):养生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健康,二是快乐,三是祛病,四是长寿。歌唱让人快乐,快乐的人多健康,这和养生沾点边,但歌唱能祛病,让人长寿吗?
    山东卫视播过一期节目,一位孩子的妈妈不幸成了植物人,孩子的爸爸每天给昏睡的妻子唱歌,几年后,终于把妻子唱醒了,而且执意又怀上丈夫的娃,为感谢他的爱心,说要生一个女儿将来好照顾他。这可是现代医疗手段束手无策的“绝症”,居然歌声能让她“死”而复生。节目中坐轮椅的她还与丈夫合唱了一首《知心爱人》。
    一些专业的歌唱前辈,看看他们的寿命有多长。
    赵元任,语言学、哲学、物理学、数学家、作曲家,一般人只知道他写了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却不一定知道他也擅唱歌。早年在美国还唱过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还是合唱团的指挥。他唱歌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他活了90岁(1892年11月3日生,1982年2月24日逝)。
    赵梅伯,歌唱界的前辈,活了90多岁。

    喻宜萱,女高音歌唱家,活了97岁。

    郎毓秀,女高音歌唱家,活了96岁。

    蒋  英,女高音歌唱家,钱学森夫人,活了90岁。
    周小燕97周岁。近百岁的周小燕还在教学的第一线上,还穿高跟鞋在舞台上打旋。
    合唱指挥家马革顺今年101岁,且身体健康思维正常。2013底还在天津上台指挥合唱。
    严良堃(生于1923年12月28日)现在仍能上台指挥。
    王昆(生于1925年4月15日)91岁还能上台演唱,还当老师带学生。
    郭淑珍(生于1927年6月1日)87岁,仍在教学第一线,嗓音仍如少女般清脆。
    李光曦(生于1929年12月15日)在电视综艺节目中还能唱。
    郭兰英(生于1930年6月15日)84岁
    郭  颂 83岁
    胡松华 82岁,还能在舞台上唱。
    刘秉义(生于1935年6月4日)79岁,还能在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开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连续唱十多首歌。
    脉络循环正常的人,内分泌一定正常,免疫系统也是强大的,这样的人当然健康长寿了。还等什么,赶紧唱吧!从明天开始,不,从现在就开始。 


四、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概况

1、合唱在我国的历程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一百年前的五月(1913年5月),从海外留学归来不久的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李叔同,在西湖边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合唱曲——《春游》,成为我国多声部合唱的纪元之作。

    中国合唱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当时随着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合唱随之传入中国。
    第二个时期是二十世纪初学堂乐歌时期,这个时期国内的一些留学音乐家回国并开始创作一些自己的合唱作品,比如沈心工、李叔同、赵元任,赵元任1927年创作的《海韵》是中国专业合唱的第一部作品。
    第三个时期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一些合唱作品,其中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时候的作品都是经过学院学习后创作的合唱作品,等于是专业作曲家的合唱作品。
    第四个阶段是新中国以来五十到六十年代的辉煌期,比如五十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六十年代的《长征组歌》,七十年代的群众性合唱(齐唱为主)。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瞿希贤的无伴奏合唱《牧歌》、《乌苏里船歌》等许多优秀作品。

    第五个时期就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到现在,合唱艺术得到大力发展。

2、世界“第一”的合唱大国

    从数据上看,我国已经跻身世界合唱大国行列,甚至可以说是“第一”大国。国际交流日趋密切,我国的合唱事业也赢得了世界的承认与尊重。不过,合唱大国和合唱强国恐怕并不能画上等号,这中间的鸿沟,也是合唱能否成为文明国度“软实力”的关键所在。
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
    合唱,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形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全国各地,学校、机关、工厂、公园、街头及农村,几乎每天都有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合唱活动,群众性的歌咏活动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据中国合唱协会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数以千万人参与各类的专业和业余合唱组织,而一些合唱比较发达的省份也往往是改革开放最为前沿的区域,数字更为喜人,如广东省具有成建制和规模的合唱团队就超过一万支。
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如果按照中国合唱协会2011年的统计数字,我国有数以十万计的专业和业余合唱组织,若每个合唱团平均30人规模的话——也就意味着我国有超过300万常年活跃的合唱参与者。单纯从数字上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合唱大国。
    中国合唱独占世界鳌头的不仅仅有人数的绝对规模。合唱交流平台的增长速度比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还要令人眩目。以国内最顶级的合唱节——中国国际合唱节为例,自1992年该节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参赛队伍从第一届仅有17个合唱团总人数897人,发展到第十届73个合唱团总人数4076人。截止到第十届,参赛团队共547支,参赛总人数28101人。今年,在中国国际合唱节创设整整20年之际,第十一届报名参赛团体就达到166个,人数近万人,真正实现了全新的跨越。 
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
    合唱艺术千年的发展基本都是建立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直到上个世纪末期,世界开始逐渐领教中国合唱的独特魅力。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批高校学生合唱团在国际比赛中扬名天下,以杨鸿年教授的国交少年合唱团为代表的童声合唱团也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由德国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的世界合唱比赛看到中国巨大的潜力,近年来在中国厦门和绍兴分别举办了两届,上百支合唱团参加,盛况空前。
通往合唱强国的路程
    “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不是合唱强国”——这是一位中学教师在一次合唱领域的国际交流之后发出的感叹。本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就整体水平和音乐修养而言,我们确实和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着不少差距,这种可以全民广泛参与而又成本相对低廉的艺术与娱乐形式,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3、需要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

    只有在国家层面涉及文化、教育等多部门的顶层制度设计,才能回应国民基础音乐素质、政府扶持的方式方法、普及教育和国际交流等诸多方面的挑战。我国为数众多的合唱团是社区自发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客观上看,我国各类艺术院校可以为群众合唱艺术的普及和提高储备大量人才,可以为学校、社区的合唱活动提供服务。同时,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银发经济”势必催生银发文化的服务专业化,给老年人带来巨大精神享受和幸福感的合唱艺术前途无量。可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由于经费、人才等多重原因,许多合唱团体仅仅停留在低水平的简单聚集齐唱,他们迫切希望有更高水平的指导、更高水平的培训、更多的比赛、展示等机会,调研中,城乡合唱团普遍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场地”、“人才”、“经费”等问题上。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文化布局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门类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合唱发展缺乏人才、经费等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5、发展面临三块“拦路巨石” (孟大鹏)

    第一块“拦路巨石”就是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功能的缺失:现行义务教育加高中教育大纲里,不教乐理、不教识谱,少唱歌,只搞欣赏,直接导致中国的孩子普遍不识谱。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合唱团排练的品质,降低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合唱团成员参加合唱的乐趣。而反观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合唱全面引进课堂音乐教育,至今又有了上百位合唱作曲家,因而也产生了不少世界一流的合唱团。 

    第二块“拦路巨石”说的则是合唱参与者对合唱作品版权的漠视。中国的作曲家便相当于“裸奔”,创作对他们而言是纯粹的付出。对版权的漠视也让国外作曲家不愿把作品带到中国来,直接影响中国合唱团掌握大量文献资料的可能性。有些合唱团体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长期使用非正规授权的乐谱,一则有许多错漏不准确的地方,直接影响专业水平的提升;二则在重要国际性比赛中有时会被直接取消资格,影响正常的国际交流,而且严重损害国家形象。
    第三块“拦路巨石”则和受众传播有关,“群众歌咏”与“合唱艺术”两个概念并不相同,我国现在的国情和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五八年大跃进时期已经大不一样,群众歌咏需要“转型升级”为合唱艺术,还需要艰苦细致的努力。
    三块“拦路巨石”归根结底,说的就是教育、培训和传播的缺位。其实中国合唱发展道路上的坎坷远不止这三块“巨石”:交流平台的薄弱,比赛设置的不合理,人才匮乏,宣传推广的落后,以及与文化产业结合薄弱等诸多问题都需要破解。 

6、对策与建议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十分需要有符合中国国家文化地位的优秀合唱作品、品牌合唱团体、国际合唱平台、举国合唱实力。

强化国家战略,打造民族合唱品牌
    在文化多样性终将成为全球主流态势的21世纪,中国合唱也同样要传递出中国自己的声音,需要有国家级的合唱平台、国际级的文化“助推器”。传统的基于欧洲文化的合唱艺术版图格局已经被多元文化所打破,文化多样性在国际合唱界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如何将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合唱艺术相结合,进而为世界合唱的发展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这其中有着广阔的天地。
将合唱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服务中实现引导
    作为一项群体性文化活动,合唱也可以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条途径,通过普惠性的文化服务,实现有效的正面引导。当前是社会矛盾多发的拐点期,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区”,优秀的中外合唱作品健康向上,能带给人幸福感和精神上的愉悦,去除消极情绪,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鼓励原创,丰富合唱的时代内涵
    与时俱进地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是合唱能够发展的关键。如一首中国原创合唱歌曲能在全球范围内为各国合唱团传唱,其文化传播的意义十分深远。
    各国合唱的发展都伴随着原创作品的大量涌现。在合唱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世界各主要大国都拥有自己的合唱艺术,与民族音乐、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爵士蓝调等风格的融会贯通,让合唱艺术的基础越来越庞大,兼容并蓄成就了合唱艺术的有容乃大,不断涌现的原创作品也体现了时代内涵。
加强合唱的国际交流
    当前国内合唱活动热情高涨,加强和促进国际间合唱交流,推动中国合唱“走出去”,主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加快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实现合唱的跨越式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国家软实力显得尤为必要。
    政府主导、国家骨干文化企业运作的国家级合唱艺术节可以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文化外交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发挥市场主导优势,为国内外合唱爱好者搭建优质、高水准的平台,把国外优秀合唱文化“请进来”的同时,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促进合唱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本身和文化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旅途中感受文化,文化也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旅游者。合唱因其天然“成团”,成为了文化和旅游结合的最好载体,可以探索通过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合唱交流和发展的新途径。与此同时,合唱的传播及相关产业在21世纪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合唱与旅游、出版、互联网、会展等产业的融合正方兴未艾。
    合唱事业的发展,必将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合唱力量,不仅是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也是文化产业的一片辽阔的“蓝海”。


五、海南合唱艺术发展概况 

一、近20年的历程

    1995年9月,海南第一支较正规的混声合唱—海口市民合唱团(后改名海口合唱团)成立,次年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海南省直属机关公务员合唱团等相继成立。2004年12月第七届中国合唱节在海口举办,2006年邀请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无伴奏合唱团来海南交流演出、2007年10月31日邀请奥地利古柏斯基尔欣男声合唱团来海南举办交流专场音乐会,2009年举办庆祝建国60周年大型合唱电视直播音乐会,2010年5月,举办《向着太阳》纪念海南解放60周年大型合唱音乐会。2011年举办纪念建党90周年大型合唱电视直播音乐会,2009年创立中国南方(海口)国际合唱艺术周,2011、2013分别举办第二、第三届……。这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海南在全国合唱界的地位。

二、我省合唱活动的优势
(一)海南合唱快速崛起
    我省的合唱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和海南建省。2006年海南省合唱协会成立后,合唱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全省团体会员已经发展到了21个,个人会员达到了330人。多年来,尤其是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活动中,省合唱协会及各会员单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合唱已成为社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结合重大节日或重要纪念日组织大型合唱音乐会。2009年国庆60周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十家单位联合主办、中央电视台承办“爱国歌曲大家唱展演晚会”,我省派出了由省直机关公务员合唱团和海口合唱团组成的晚会唯一一支男声合唱团,成功演唱了《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成为这次展演晚会的一大亮点。2010年5月,省合唱协会承办了《向着太阳》纪念海南解放60周年大型合唱音乐会。2011年6月,省直机关在海口体育馆成功举办了海南省庆祝建党90周年“万人红歌颂党”大型直播合唱音乐会等,不断为社会提供发展的正能量。

    2、指导全省群众合唱活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协会理事和众多的会员为普及合唱艺术、提高合唱艺术水平潜心钻研,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并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合唱艺术人才,已经成为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农村等各个合唱组织的骨干力量,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合唱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并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3、积极开展合唱艺术交流活动,开拓我省合唱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09年11月,由中国合唱协会、海口市人民政府、省文体厅、省文联主办,市文体局和省合唱协会承办的“首届中国南方(海口)国际合唱艺术周”在海口市人大会堂举行。至2013年12月,已成功举办三届。海口合唱艺术周的举行,搭建了海南合唱团队与国内外高水平合唱团队同台竞技与交流的新的平台,成为推动我省合唱发展的强大动力。

    几年来,部分会员单位还主动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合唱艺术交流活动。海南爱乐女子合唱团、海南红棉合唱团、海口琼山海韵合唱团、海南律师合唱团、海南华侨中学合唱团、海南兰心合唱团、海南省老干部艺术团合唱团、海南省直机关工委公务员合唱团、龙华区老干部合唱团等都在不断地交流学习过程中,其艺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也进一步调动了合唱队员参加合唱活动的积极性。
    合唱活动具有低成本、广参与、趣味高雅、有益身心健康的显著特点。在我省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打造“合唱类”的品牌活动是非常合适的。
    合唱活动能凝聚人心,增强领导的向心力,增进团结、增进友谊,能以较为强大的“软实力”提升当地的整体文化水平,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光明日报曾在2010年1月17日报道了海南屯昌县组建46支农民合唱团的事迹,该县农民说“这是花钱买不来的和谐”。
    2012年5月29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发表了题为《合唱的力量》的署名文章,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详细阐述了“合唱的力量”。“合唱作为一门“通码艺术”,突破了国界、语言、种族和年龄的界限,模糊了专业和业余的界限,创造了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形式。国家发展的步伐伴随着文化复兴和文化创新,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合唱这一最具群众基础、参与性最为广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正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光明日报文章—合唱的力量 附后) 


六、合唱活动的市场前景

    合唱艺术在中国经历了百年历程。作为一种群众参与性强、普及性广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取得了飞速发展。不仅各种合唱团体遍地开花,合唱覆盖人口亦达数千万,高居世界第一。而且已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合唱团体开始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唱响了“中国好声音”

群众文化的主流

    提升普通民众展示自我的艺术性,变群众齐唱为合唱艺术,使广场舞噪声扰民转变为合唱团雅音引客

青少年是中国合唱事业未来发展的关键

    2013年,中国合唱人在热热闹闹地庆祝完中国合唱百年华诞之后,都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合唱应以何种面貌迎接下一个新百年?

    青少年是中国合唱事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只有爱好合唱、参与合唱的人基数大了,整个社会参与的程度更高了,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才会更加蓬勃。
    此外,中小学生参加合唱训练是真正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和塑造健康人格的有效渠道,是传递“校园正能量”和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合唱团基本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缩影。从专业上来看,每个不同的人、每个不同的声音在一个合唱团中都有自己合理的位置,这样出来的整体声音,才是最和谐、最动听的。参加合唱训练,能使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独特价值,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传递正能量。有调查表明,中小学阶段有过合唱训练经历的人,长大后会更容易在社会、工作中找到自我位置,实现自我认同。
合唱经济 刚刚起步(人民日报)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4日落幕活动火热拉动文化消费增长
    本报记者 陈 原《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05日 16 版)

    8月4日,为期一周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北京落下帷幕。据主办单位之一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宇介绍,这届合唱节共有43个国家和地区的188支队伍,总人数近万人参加,举办了122场活动,可谓历届之最。火热的合唱节背后,合唱经济,也小荷初露尖尖角。


合唱活动有望成为文化旅游的新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合唱事业发展迅猛,国内的合唱团队遍布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参与人数起码数千万。仅广州地区就有3000多支经常活动的合唱团。这些合唱团纯粹是自发组织起来的,均为业余团队。
  这些团队经常参加合唱活动(如来海南参加南方合唱周),参加者也都是自费,而且还有一大批亲友跟随,他们不但为举办地的文化舞台增添了光彩,也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如每位来中国的合唱团员(游客)吃住行至少花费3万多人民币……
  据专家分析,以合唱活动为中心的文化旅游项目有望成为未来旅游的新增长点。作为合唱艺术,其参与者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往往更为强烈。如2014年中国国际合唱节共提供了50多种衍生产品,有背包、水杯、竹简、丝巾等,因为设计巧妙,被一抢而空。双肩背包折叠起来可以当腰上的挎包,正好可以放下更换的演出服;竹简打开就是开幕式节目单,每个合唱团的名字都在其中,人人都想留作纪念;丝巾上面绘有标明演出地点的北京地图,也是抢手货。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对多年前的一次巴西经历记忆犹新,他当时正和团友在咖啡馆休息,临近的一群奥地利游客在那里轻声吟唱,他们也用合唱回应,结果双方成了朋友,对方问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事情,表示一定要来中国旅游。戴斌认为,合唱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旅游经济,一种文化产业。爱好合唱的人遍布世界各地,他们一旦受到合唱节的吸引,就会成团成队地赶来,这种吸引力甚至要比一般的景观旅游更强烈。 
中国合唱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和群众基础
    国际合唱联盟主席安德森认为,中国合唱发展具有别的国家梦寐以求的广阔市场和群众基础,要取得更大成绩必须是首先继承和发扬中国自己的传统经典,然后再借鉴国际合唱发展经验寻找创新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唱出更高水平。
    近些年,中国的合唱作品已经悄然走向世界,受到不少国家合唱团的青睐。乌克兰的LAVIVO阿卡贝拉爵士合唱团演唱的《青藏高原》曾在网络上获得了500万的点击量,而在此次合唱节的开幕式上,他们从《但愿人长久》一直唱到《青藏高原》,让中国观众大饱耳福。另外,尼日利亚的阿布贾首都合唱团演唱的《红梅赞》、菲律宾罗布克儿童合唱团演唱的一曲《大家齐唱歌》,都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最快乐的事
    唱歌的过程很快乐,唱歌十分讲究气息,相当于气功,对身体有好处。其次,经常上台表演,为了给观众一个好的形象,会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身形,因此会提高自我修养。另外,合唱艺术是一种群体艺术,讲究的是集体、和谐,因此,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团结。
    合唱没有我,只有我们。正是合唱艺术的这些特点,让合唱团就像一个大家庭。
从合唱大国走向合唱强国
    根据10年前的数据,广东省曾统计,珠三角地区注册合唱团已达1.5万支之多;北京市老龄协会也曾统计,北京老年合唱团有3000多支。现在恐怕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成立于1986年的中国合唱协会,是推动中国合唱艺术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每年在全国组织十五六场大型合唱交流活动,为合唱团体提供交流的平台。
    在众多合唱团体中,老年合唱团和学校合唱团均有着鲜明的特点。老年人退休后,有充裕的时间,且从集体生活到家庭生活后,迫切希望融入集体,交流感情,展示自己,合唱团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合唱有益身心,十分适合老年人。另外,学校也是推广合唱的重要场所。很多学校把合唱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了班班有合唱,校校有合唱。很多学校合唱团专业水平很高,并在国际比赛上获奖,可以说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合唱门槛低,但从入门到专业化,还有漫长的艺术追求之路,所谓艺无止境,追求的过程就很快乐。从起初的自娱自乐,到如今众多合唱团开始有更高的艺术追求,中国已经从合唱大国开始走向合唱强国。 


七、合唱艺术辅导人才的素养 

合唱艺术辅导人才必须做到两点:

    专业扎实——合唱艺术是通码艺术、准入门槛较低,这只是针对合唱团员而言。但合唱艺术活动的辅导者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如音乐理论知识、声乐基础知识、作曲技术、键盘基础、挥拍技巧等。

    乐于奉献——合唱活动的参与者大都不是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因此,合唱活动辅导者尤其是合唱指挥必须付出极大的辛苦和耐心,否则,合唱只会停留在群众歌咏阶段。 

八、合唱活动的误区

合唱艺术的发展在中国多属“人为”而非“制度作为”

    也就是说各级机构、各级组织如果当权者喜好合唱则当地合唱事业必定红红火火,反之无序或为“卡拉OK”式,甚者一潭死水。不像某些西方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合唱艺术全面均衡发展,即使当权者更替也不会影响合唱艺术的发展。就中老年合唱发展现状而言,这类群体多为自发式(按:中国管理体制“你先做,等有了成绩我再关注支持,否则自生自灭”。)正因为如此,“合唱事业无规则”。 
合唱不能为了比赛而比赛,而应成为真正“大众”的艺术

    近些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合唱大赛,中国各个年龄段、各类合唱团几乎都拿过奖项,但这些合唱团经常是为比赛而唱歌。为了能在比赛中获奖,他们可以苦练几个月,将一两首曲目唱到炉火纯青,但整个合唱团几年下来,却只能娴熟地掌握少数曲目,而一个国外优秀的合唱团,往往可以演唱几十首、上百首作品。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将合唱的评价标准从获奖数量转变到曲目把握和日常演唱的水平上来。
功利性太强
    主要体现在:①组织举办者(包括政府)功利性太强,他们当做一次活动在做,捞业绩,而不是当成一项事业扎实稳步推进。②团体负责人功利性太强,这点可以理解,如带团参加赛事等活动没有好的成绩的话争取经费会很困难。③合唱团员功利性太强,应该是部分团员,生活在中国“争惯了”,歪曲了合唱艺术的审美功能,没有正确的引导,所以心态不平和,“争争”日上。
    合唱艺术本来就不是竞技项目,应该以交流学习观摩为主。
合唱之误——
    95%的人认为合唱就是群众歌咏活动
    什么是好的合唱团?群众歌咏活动能否代表高水准合唱?这是国内合唱一直争论的话题。几乎95%的人都会认为合唱就是群众歌咏活动。确实,在中国的历史阶段中,群众歌咏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合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群众歌咏活动不是合唱艺术的全部,而且一些参加群众歌咏活动的人由于对真正好的合唱了解很少,以为大家聚在一起唱歌了就是合唱,因此在合唱的认知和怎样让群众歌咏转变为合唱方面出现了一些误区。在国外,合唱也很普及,很多国家从孩子六岁开始就有合唱训练课,使得孩子在合唱上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很多孩子从小开始唱歌并不是未来要做职业合唱队员,而是从合唱的艺术中汲取广泛的营养,运用到未来自己的专业当中。
24合唱的发展,教育是根本。
    而群众歌咏确实是合唱艺术发展的基础,但是,怎样唱才是最好听的合唱,这个问题在广泛的群众歌咏中并没有解决。而没有解决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机会听到最好的合唱,二是我国真正合唱专业的基础薄弱。2000年后的一段时间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放弃五线谱教学,只教学生简谱,这对后来的合唱艺术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而在国外的无论职业的合唱团还是非职业的合唱团都用五线谱演唱,而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合唱团还唱着简谱,因此对于合唱团的音准和和声的训练影响极大。从这一点来说,音乐基础的缺乏是我国合唱艺术停留在群众歌咏活动的重要原因,而音乐教育是根本原因。”
作品之失——许多作曲家对合唱了解太少
    合唱对于大众来说是增加凝聚力、丰富生活的一种文化活动,而当很多人走进群众歌咏活动或者合唱团时就发现,高水准中国当代原创合唱歌曲太少,很多的合唱团演唱的依然是上个世纪的老歌。合唱的创作需要作曲家参与合唱,在国外很多作曲家本身就唱合唱,熟悉人声的演唱和合唱独特的效果,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合唱歌曲,而我们国家的许多作曲家对合唱了解特别少。合唱其实有很多风格,民谣的、经典的、宗教的、现代爵士的、流行歌曲的。在我国,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合唱,在教育和创作上都很缺乏。 


八、冬天到海南来唱合唱

合唱是国人期待的一种艺术生活
    1、自然条件:国际旅游岛的定位足以说明海南已具备创建“海南之冬· 国际合唱艺术周”的一切自然条件。海南享有“阳光岛”“健康岛”“长寿岛”“生态岛”的美誉,特别是海南的“冬天”更是令人向往,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合唱爱好者、指挥家来这里交流、旅游、度假。可以说海南已具备了打造冬天合唱艺术品牌的基本条件,目前,急需的是政府部门的统筹规划。
    2、社会基础:海南省合唱协会的成立规范了我省各行各业的合唱活动、提高了各合唱团的演唱水平,加强了国内外的合唱艺术交流。特别是近几年来,省合唱协会与中国合唱协会、国际合唱联盟、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等国内外专业机构及著名指挥家的紧密合作,为海南省的合唱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海南省合唱协会组织策划了“春之声杯”首届海南室内合唱节;哥本哈根大学无伴奏合唱团来琼交流演出专场音乐会;奥地利古珀斯基尔欣男声合唱团海南交流专场音乐会等;协助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文体厅等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黄河大合唱》专场音乐会;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长征组歌》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八荣八耻”大型演唱会等一系列活动;为海南的文化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
    3、中国南方(海口)国际合唱艺术周
    由海南省合唱协会创办,主办机构为中国合唱协会、海南省文联、海口市人民政府等,由海南省合唱协会、海口市文体局承办。2009年举办首届,每两年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该品牌活动在国内外合唱界已有广泛影响,创建“海南之冬.国际合唱艺术周”后更加符合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加快海南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冬天到海南来唱合唱”——
这是海南人民向全世界发出的永远的邀请。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浅谈老年人合唱实践
学术讲座News
联系我们

学会地址:海口市海府路168号金鹿大厦7楼711室

电  话:0898-66233615

传  真:0898-32699303

邮  箱:dechangbi2010@aliyun.com

网  址:www.hnhcxh.com

友情链接:

海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合唱协会海南文艺网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浙江合唱协会山西合唱协会内蒙古合唱协会河南省合唱协会广东省合唱协会广西合唱协会海南日报南国都市报广州市合唱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

CopyRight 2014-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15000410号-1 版权所有:海南省合唱协会 邮编:570102

联系电话:0898-66233615 邮箱:dechangbi2010@aliyun.com 地址:海口市海府路168号金鹿大厦7楼711室 技术支持:绿色创意